首 頁機構概況機構設置科研人才隊伍合作交流研究生教育博士后圖書館創(chuàng)新文化黨群園地院重點實驗室彭桓武中心信息公開
  新聞動態(tài)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新聞動態(tài) > 綜合新聞
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所公眾科學日-科普報告“以顆粒物理原理認識地震---地震成因、地震前兆和地震預測”
2013-05-18  【 】【打印】【關閉

 

2013年5月18日是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的公眾科學日,研究所邀請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陸坤權研究員為公眾帶來題為“以顆粒物理原理認識地震---地震成因、地震前兆和地震預測”的精彩科普報告。報告會在理論物理研究所新樓6620報告廳舉行,由陳曉松副所長主持,多名來自不同學校的大中小學生及其家長參加了此次報告會。

地震預報是對科學的挑戰(zhàn),是存在爭議的世界性科學難題。傳統(tǒng)地震學以連續(xù)介質理論為基礎,百年來對地震認識的進展很小,許多基本問題無法解釋,國際上大部分地球物理學家認為地震不可預測。

顆粒物質是指離散物體組合成的集合態(tài)物質體系,其運動行為與連續(xù)物質有本質區(qū)別。地殼巖石層由巖石層塊和斷層泥組成,地幔則由高溫巖石塊和巖漿組成,均為離散態(tài)物質的集合體,應作為大尺度顆粒物質體系處理。由于地層的不均勻結構,致使大地構造力作用不均勻。大地構造力驅動地殼巖石塊發(fā)生滯滑移動,以力鏈形式傳播。作用力逐漸積累,孕育并導致地震發(fā)生,在此過程中產生前兆信息。這種認識得到大量觀測事實證明,并可解釋以前難以理解的很多地震學現(xiàn)象。對于地震孕育的準靜力學過程,連續(xù)介質理論不再適用,地震不可預測觀點錯誤的根源正是連續(xù)介質觀點。用顆粒物理原理,可認識地震前兆產生和傳播規(guī)律,以相應探測方法可獲取地震前兆信息。通過深入了解地質構造,布設足夠和合適的探測點,地震的科學預測是可以實現(xiàn)的。

在歷時一個多小時的報告中,陸坤權研究員用生動的語言、詳實的觀測數(shù)據和簡單的模型向公眾介紹了地殼與地幔的離散態(tài)結構和運動,以及大地構造力的形成、地殼巖石的滯滑移動和力鏈傳播、地震發(fā)生機制和模型、地震的預測和方法等。

報告結束后很多聽眾都結合自己的理解和陸坤權研究員進行交流,他們圍在陸坤權研究員身邊問了很多有趣的問題,陸老師也被大家的熱情所感染,表示十分愿意在會后繼續(xù)為大家解答對地震現(xiàn)象的疑惑。

 

 

 

 

IE6.0瀏覽器,1024X768分辨率 版權所有 ? 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qū)中關村東路55號 郵政編碼:100190
京ICP備0500286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09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