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機構概況機構設置科研人才隊伍合作交流研究生教育博士后圖書館創(chuàng)新文化黨群園地院重點實驗室彭桓武中心信息公開
  新聞動態(tài)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新聞動態(tài) > 綜合新聞
“量子力學在中國”研討會在京舉行(轉院網站)
2008-10-18  【 】【打印】【關閉

中國科學院網站   作者:記者 劉歡

  10月12至13日,“量子力學在中國”研討會在中科院理論物理所舉行,該研討會由中科院理論物理所和自然科學史所共同主辦,旨在推動理論物理學家與科學史家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擴展理論物理學家的歷史眼界,增進科學史家對理論物理學的專業(yè)認知,搭建起對量子物理學史研究的合作平臺。理論物理所、自然科學史所、中國科技大學、南京大學、首都師范大學的學者、研究生共100余人參加了研討會。

  理論物理所所長吳岳良在發(fā)言中表示,20世紀是量子力學和相對論為主導的一個世紀,量子力學的提出和發(fā)展不僅影響了科學的發(fā)展,也影響了哲學和社會的發(fā)展。量子論1900年提出后的一個世紀里,物理學的發(fā)展突飛猛進,20世紀初到90年代,從事物理學研究的專家和在主要雜志上發(fā)表的論文數量都增長了大約100倍。伴隨著物理學向其他領域的滲透,物理學漸漸成為一個需要群體間交流的大學科,在仍有許多尚未解決問題的21世紀,理論物理學更加需要與哲學和數學緊密結合,共同致力于基本原理研究的突破。

  自然科學史所副所長張柏春詳細介紹了舉辦此次研討會的緣起。2007年是普朗克逝世60周年,德國馬普學會主席的戰(zhàn)略創(chuàng)新基金開始支持馬普學會科學史研究所、Fritz Haber研究所發(fā)起的量子物理學史國際合作研究,中國科學院作為項目合作機構參與了此項研究。由于問題的復雜性,量子物理學史研究需要一個國際的研究平臺,組織不同的國際科學史家、科學哲學家和前沿科學家的大合作,使他們發(fā)揮各自在專業(yè)知識和研究方法方面的長處。“量子力學在中國”研討會是理論物理學家與科學史家相互借鑒、共同提高的一次全新嘗試,希望發(fā)動同行們更加關注量子力學在中國的發(fā)展歷史,推動這一領域的專題研究,以期逐步深入地理解量子物理學在中國建立和發(fā)展的歷程及其與其他社會、文化因素的互動關系,得出某些規(guī)律性的認識,總結其中的經驗和教訓,更好地思考中國物理學、乃至中國科學發(fā)展的戰(zhàn)略問題。

  研討會上,自然科學史所董光璧作了題為“中國量子物理研究百年回眸”的報告,理論物理所戴元本作了題為“量子場論在中國”的報告,理論物理所李淼作了題為“量子引力和弦論在中國”的報告,自然科學史所范岱年作了題為“量子物理的詮釋在中國”的報告,理論物理所孫昌璞作了題為“量子力學測量問題”的報告,自然科學史所戴念祖作了題為“20世紀上半葉量子物理在中國梗概”的報告,中國科技大學胡化凱作了題為“20世紀50-70年代中國對于哥本哈根學派量子力學觀點的批判”的報告,首都師范大學尹曉冬作了題為“張宗燧在歐洲的學術活動”,自然科學史所方在慶、陳珂珂作了題為“不情愿的革命者——紀念普朗克誕辰150周年”的報告,自然科學史所胡大年作了題為“班威廉及其對中國現代物理學的貢獻”的報告。

  主題報告會后,與會專家就量子力學的創(chuàng)建、發(fā)展與規(guī)律性特征,以及它們與社會、文化等的互動等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IE6.0瀏覽器,1024X768分辨率 版權所有 ? 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qū)中關村東路55號 郵政編碼:100190
京ICP備0500286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09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