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道

新聞動態(tài)

媒體報道

科技獎勵:既要革故鼎新,也要堅守初心

文章來源: 發(fā)布時間: 2023-03-15 【字體: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科技獎勵經歷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優(yōu)”的發(fā)展歷程,是科技管理和科技評價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科技獎勵辦得好不好、評得優(yōu)不優(yōu),是廣大科技工作者關心的話題。

  近年來,國內的科技獎勵出現(xiàn)了一些新的變化趨勢。多位代表委員對《中國科學報》暢談了切身感受,提出了一些意見和建議。

  政府民間多元互補、百花齊放 

  我國科技獎勵體系大致分為國家級獎項、省部級獎項和社會力量獎項。民間獎與政府獎各有側重、功能互補,構成了極具特色的科技獎勵體系。

  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發(fā)文“鼓勵學術團體、行業(yè)協(xié)會、企業(yè)、基金會及個人等各種社會力量設立科學技術獎,鼓勵民間資金支持科技獎勵活動”。各種不同類型的民間科技獎在國內如火如荼地發(fā)展起來。

  “政府創(chuàng)辦的科技獎勵和民間創(chuàng)辦的科技獎勵,表現(xiàn)出各自不同的特點?!比珖f(xié)委員、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蔡榮根院士對《中國科學報》說,“近年來涌現(xiàn)出很多民間科技大獎,大多獎金很高,受到了很多關注。而政府層面的科技獎勵盡管沒有太多的經濟利益,但對科研人員來講是非常重要的榮譽,代表了國家和地方政府對工作的認可,這種獲得感和滿足感是無法替代的?!?/font>

  全國政協(xié)委員、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星則指出,與國外的科技獎勵幾乎都授予個人不同,我國政府層面的科技獎勵大多數(shù)是項目獎勵,體現(xiàn)出鮮明的特色。在這種情況下,近年來民間涌現(xiàn)的眾多科技大獎,很注重對科學家個人的獎勵,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補充作用。

  “政府獎與民間獎定位不同,前者需要考慮國家的科技進步方向以及區(qū)域發(fā)展需求,后者則更注重激發(fā)科學家的創(chuàng)新活力。但不管是什么獎,都貴精不貴多。適當?shù)莫剟钣兄诠奈枋繗?,獎勵太多、獎金太高,有可能影響一些人的科研初心?!比珖f(xié)委員、中國科協(xié)副主席袁亞湘院士說。

  此外,袁亞湘建議,應當鼓勵學術團體授獎,以提升其社會地位和影響力,比如中國數(shù)學會、中國物理學會、中國化學會等設立的獎項。

  “我覺得這些獎項目前得到的關注并不多。但從我們科技工作者的角度看,這些專業(yè)團體對學術成就的判斷是最權威的。這些獎勵不該被忽視?!痹瑏喯嬲f。

  從認可成果到面向未來 

  “我覺得近年來一個很好的趨勢是,科技獎勵開始更加注重‘未來’而非‘過去’?!比珖f(xié)委員、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吳蓓麗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說。

  作為一名成長中的青年科學家,吳蓓麗收獲過一系列政府和民間的科技獎勵。她發(fā)現(xiàn),早些年,這些獎勵比較看重科技工作者既往取得的科技成果。但近年來,很多科技獎勵開始越來越多地關注科技工作者的未來發(fā)展?jié)摿Α?/font>

  “這種潛力怎么判斷呢?”吳蓓麗說,“獎勵的候選人或申報者需要展示未來的研究計劃,如果這些工作是‘從0到1’的、極具挑戰(zhàn)性的、對領域有重大推動作用的,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對國計民生有重大意義的,就更容易得到評審者的青睞?!?/font>

  在吳蓓麗看來,這種變化不僅體現(xiàn)了“破四唯”的導向,而且能夠鼓勵科研人員挑戰(zhàn)更難的科學問題,深入前人沒有涉足的科學領域。

  “事實上,科技獎勵只是科技評價體系中的一部分??萍吉剟顦藴实淖兓?,反映出我國科技人才評價體系的變化?!眳禽睇愓f。

  從2011年回國工作以來,吳蓓麗切身感受到,國內對科技人員的評價標準變得更加細化、多樣化。一些在過去標準下很難獲得獎勵的科技人員,比如開展技術研究、應用研發(fā)的人員,也有了各種針對性的激勵形式。而論文指標在評獎中的逐漸淡化,則有助于科技人員回歸初心,更加注重研究工作本身的價值。

  獎勵是榮譽不是工具,須防本末倒置 

  “這些年來,針對科技獎勵國家做了很多調整和改革,取得了很大進步,但依然有需要完善的地方?!毙煨钦f,根本問題在于如何構建更加公平的獎勵制度。

  “在現(xiàn)代科技事業(yè)中,很少有人是單打獨斗取得成績的,重大的科研突破往往是團隊共同努力的結果。”徐星說,“這會涉及3類人,一類是統(tǒng)籌領導者、一類是學術研究的核心骨干、一類是做科技支撐的技術人員。這3類人都不可或缺,那么在獎勵中如何合理分配就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font>

  對此,他認為一種方法是某些獎勵可以細化出科學研究獎、協(xié)調管理獎、技術支撐獎等獎項,讓作出貢獻的主要參與者得到名副其實的獎勵。但這種方法并不適用于所有情況。另一種方法則是充分發(fā)揮項目獎和個人獎的互補作用。

  “目前我們的情況是政府獎以項目獎為主,民間獎以個人獎為主,我們可能需要建立一個更為平衡的獎勵體系?!毙煨钦f。

  蔡榮根指出,構建更加公平的科技獎勵制度,需要在評審上多下功夫。“對科技獎勵來說,同行評審很重要。應當不斷更新評審專家?guī)?,讓更多年輕優(yōu)秀、在一線工作的科技人員參與評審,這樣評選出的結果才能更加客觀合理、更加符合業(yè)內的預期?!?/font>

  “我認為,科技獎勵最重要的,是回歸它的榮譽性?!痹瑏喯嬲f,“如果獎勵變得像‘帽子’那樣,先拿小獎勵,然后依托這些小獎勵去爭取更大的獎勵,用大獎來申請職稱,拿到職稱再換更大的獎……這樣的獎勵就變味了?!?/font>

  在袁亞湘看來,獎勵本身是有必要的,關鍵在于導向是什么。“別讓獎勵成為工具,要讓獎勵回歸榮譽性,讓科技工作者真正感到自己的工作得到了認可,從而更加心無旁騖地為學術奮斗,這才是最重要的。”

(原載于《中國科學報》2023年3月8日 第一版)

附件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