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專家

院士專家

孫昌璞
  • 姓名: 孫昌璞
  • 性別: 男
  • 崗位: 研究員
  • 學歷: 博士
  • 電話: 62582508
  • 傳真: 010-62562587
  • 電子郵件: suncp@itp.ac.cn
  • 通訊地址: 北京市海淀區(qū)中關村東路55號

    簡  歷:

  •     孫昌璞 博士,1962年生于遼寧省新金縣(今普蘭店市)農(nóng)村,1984年畢業(yè)于東北師范大學本科,1987年于該校獲得碩士學位,1992年于南開數(shù)學研究所獲博士學位。 1990年和1992年先后破格晉升東北師范大學副教授 教授,1994年兼任吉林大學博士生導師。1996年,調任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所研究員。200911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1111月被選為發(fā)展中國家科學院(原第三世界科學院, TWAS)院士。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中國科學院青年科學家一等獎、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和中國青年科技獎等獎項,以及全國先進工作者和吉林省特等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6次被評為中國科學院“優(yōu)秀研究生指導教師”。

        孫昌璞長期從事量子物理、數(shù)學物理及量子信息基礎理論研究。已發(fā)表學術論文240余篇。其中q-變形玻色子的工作是該領域國際上三個開創(chuàng)性工作之一,獲美國ISI“經(jīng)典引文獎。該論文入選美國斯坦福大學圖書館《Papers most cited in mathematical physics articles》。美國《科學》1995年??榻B中國科學發(fā)展,提及了這個工作?;谶@個研究,他用代數(shù)方法構造了楊-Baxter方程新解,由此發(fā)展了基于原子自旋波激發(fā)的量子存儲方案。 他在20世紀80年代末,先后發(fā)展了兩種量子絕熱近似方法的非絕熱修正理論。十多年后,人們從實驗角度開始關注和應用相關的理論觀念,孫昌璞等也由此提出了類似斯特恩-蓋拉赫實驗分離手征分子的理論方案。在20世紀90年代初,孫昌璞建立了量子測量和量子耗散的因子化模型,由此發(fā)現(xiàn),具有內部關聯(lián)的環(huán)境出現(xiàn)量子相變時,與它耦合的系統(tǒng)的退相干會被顯著增強。他于2006年預言的這種量子臨界環(huán)境的動力學敏感性,在2008年后被德國、加拿大、意大利和中國的5個實驗所檢驗和證實。孫昌璞還提出了與電荷量子比特耦合進行納米機械振子致冷的主動機制,德國冷卻LC介觀電路的實驗原理與此一致。他與日本理化學所合作發(fā)現(xiàn),反演對稱性破壞的約瑟夫森多結系統(tǒng),會發(fā)生自然原子電偶極選擇定則所禁戒的躍遷,從而形成循環(huán)結構的三能級人工原子。日本和德國聯(lián)合實驗證實了這種人工原子的存在。最近,他研究了低維納米結構中單光子的傳輸和探測,探索了人工光合作用的物理基礎,分析了空間結構優(yōu)化對光捕獲復合物 LH2 中細菌葉綠素的激發(fā)能量轉移中的影響,有關文章作為封面文章發(fā)表在JCP上。目前,他開始關注生物系統(tǒng)和生命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量子相干效應和有關的非平衡統(tǒng)計物理問題。

        孫昌璞特別注重青年人才的培養(yǎng)。他指導的研究生有4人獲中科院優(yōu)秀博士論文2人獲全國百篇優(yōu)秀博士學位論文,1人獲2006年中國科學院院長特別獎和美國Los Alamos國家實驗室的Director Fellowship.

    社會任職:

  •  

    研究方向:

  •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  

    代表論著:

  •  

    專利申請:

  •  

    獲獎及榮譽:

  •